这几年,在不少中小学校里,出现了一个很怪的现象:
中层干部越来越难请了。
校长想找个合适的人担任教务主任、德育主任、年级主任,结果大家都摇头摆手。
十几年前,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。
那时候,不少老师想方设法争取一个中层岗位,甚至要托关系才能挤进去。
可如今,校长要“组阁”,却常常无人愿意接手。
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?
原因其实并不复杂。
不少老师说,现在的中层干部是学校里最累的群体。
白天要上课,和普通教师一样拼教学业绩;
下了课,还要忙各种处室工作,迎接各类检查。
资料要成套,档案要齐全,表格一摞摞,拍照、报道、总结,一个都不能少。
很多人调侃:“上课成了副业,写材料才是主业。”
忙得团团转,却未必看得见成效。
更难的是,中层干部处在学校管理的夹缝里。
上有校长和教育局布置的各种任务,稍有差池就可能挨批评;
下有老师们的质疑,觉得你既然是主任,就该有担当。
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:
辛苦干活是理所当然,一旦出点问题,锅首先落在你头上。
有人形容自己像风箱里的老鼠,左右都不得安生。
至于待遇,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本账。
有人说:
“我们学校的中层干部,每个月比普通老师就多500块钱,活儿却翻倍。”
也有网友直言:
“是真没人愿意干,至少我这边乡镇学校是这样。活多,没任何福利。班主任还有班主任津贴,中层就是白干。有的人说行政有补贴,其实任何补贴都是违规的,就连前两年值班领的交通补贴,最后都退回去了。”
这样的情况一针见血地反映出问题的本质:付出与回报不匹配。
职业发展的困境,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。
中层干部忙于琐碎事务,往往顾不上自己的教学和研究。
长此以往,专业能力容易被耽误,职称晋升也不一定占优势。
年轻教师们很清楚地看到:
当个普通老师,或许更容易把精力放在提升教学水平上;
而一旦陷进中层的漩涡,很可能既耗尽心力,又无助于个人发展。
现实中还有许多生动的缩影。
一位后勤主任朋友跟我打趣,说自己工作就像“切西瓜”。
校长让切,就去切;
刀不快,就去磨;
结果分配不均、切坏了,责任都是自己的。
这样的角色,说光鲜谈不上,说轻松更是没有。
当然,也有例外。
有老师分享过他们学校的情况:
中层干部待遇明显好于普通教师,一个岗位还设置了好几个副职分担工作,教学任务减半,评优晋职优先考虑。
这样的条件,自然会有人争着去做。
可这样的学校毕竟不多,大多数学校的中层干部,依旧在加班加点中疲于奔命。
中层干部本来是学校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校长出差几个月,学校还能照常运行,靠的就是这些人撑着。
可现实却是,他们成了一个光干活、少好处的群体。
干得好是应该,干不好就要挨批。
长此以往,自然就出现了如今的局面:
大家宁愿退回一线,安心上课,也不想背这副沉重的担子。
其实,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。
干部不好当,原因有体制上的,也有现实操作层面的。
晋升渠道不合理、任务分配不均衡、形式主义盛行,这些都在消磨着老师们的热情。
如何真正减负,把中层干部从无尽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,
让他们能兼顾教学和管理,并在待遇和发展上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,恐怕才是破解问题的关键。
写到这里,我想问一问大家:
在你看来,中层岗位是机会,还是负担?
辉煌优配-股票十倍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-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