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的百万免费大军,咋就把大明朝给吃垮了?
要说老朱,朱元璋,那真是个精打细算的主儿。他给大明朝设计了一套军事体系,叫卫所制,核心思想就一句话:“我养百万兵,不花老百姓一粒米。”听着是不是特美?简直就是个永动机啊。
这套玩法,说白了就是军户世袭。你爹是兵,你就是兵,你儿子、你孙子,不出意外,祖祖辈辈都得扛枪。国家给你分地,叫军屯。大家平时一半人种地,一半人操练,轮着来。仗打起来了,大家都是兵;天下太平了,大家都是农。粮食自己种,兵员自己生,国家不用掏一分钱,这账算得多精。
天津卫、威海卫,这些咱们今天还挂在嘴边的地名,当年就是一个个军事单位。一个“卫”大概五千六百人,下面再分千户所、百户所。全国上上下下,从京城到犄角旮旯,撒下几百个卫所,就像一张大网,把整个大明江山罩得严严实实。
可问题是,理想很丰满,现实骨感得扎人。这套制度,太平年景还能凑合,时间一长,毛病就全出来了。
你想想,当兵的也是人,也想过好日子。那些当官的,卫指挥使什么的,几代人传下来,早就不是开国时那帮猛人了。他们瞅着手底下大片大片的军屯田,能不动心?于是乎,今天侵占一点,明天强租一些,慢慢地,公家的地就成了他自家的庄园。
底下的普通军户呢?地没了,就得给长官当佃户、当长工,说好的保家卫国,结果成了给领导种私田的农奴。这心里能平衡吗?饭都吃不饱,谁还有心思去练什么刀枪剑戟?战斗力那是一天不如一天。
更要命的是,这军官位置也是世袭的。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情况有,但更多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草包。一个没摸过几次刀的公子哥,就因为他爹是将军,他就能当将军。这仗还怎么打?
于是,一个怪现象出现了:大明朝的户口本上,写着几百万大军,可真到用的时候,能拉出来打仗的没几个。好多卫所里,兵都跑光了,就剩个空架子。到了明英宗那会儿,有记录的逃兵数量,吓死人,一百六十多万!这哪是军队,简直是个巨大的窟窿。
到了嘉靖年间,麻烦来了。南边倭寇闹得凶,那帮日本浪人,光着膀子拿把武士刀,几个人就能追着上百个卫所兵砍。为啥?因为卫所兵早就成了放下锄头的农民,哪见过这阵仗。
朝廷一看,这不行啊,正规军指望不上了。咋办?花钱办事吧。募兵制就这么应运而生了。说白了,就是国家出钱,招募青壮年当兵,发军饷。最典型的就是戚继光和他那支威震天下的“戚家军”。
戚继光招兵,专挑那些朴实的矿工、农民,这些人能吃苦,听指挥。然后进行严酷的训练,发明了专门克制倭寇的“鸳鸯阵”,十几个人一个小组,长短兵器结合,攻守兼备。这支军队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,战斗力跟那些卫所兵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可募兵制也有个致命缺点——太费钱了。一个兵的军饷、装备、伙食,全得朝廷掏腰包。这跟老朱当年“不花一粒米”的初衷,可是背道而驰了。
后来,朝廷又搞出个营兵制,想把卫所制和募兵制结合一下,弄个折中方案。可实际上,这让整个军事系统变得更加混乱,卫军、募兵、营兵,好几种兵混在一起,管理一塌糊涂。
到了明朝末年,北方的后金,也就是后来的大清,崛起了。这可是动真格的敌人,不是小打小闹的倭寇。朝廷需要一支庞大且能打的军队去辽东前线。钱从哪来?
没钱,就只能加税。万历皇帝为了打仗,开了个“辽饷”的头。后面的天启、崇祯,更是变本加厉,又加了“剿饷”和“练饷”,合称“三饷”。
老百姓本来就因为天灾人祸活不下去了,你这三座大山压下来,不反,还等什么?那个后来把崇祯皇帝逼上煤山的李自成,他最早就是个驿站的小卒子,也是这套崩坏体制的直接受害者。国家没钱,驿站裁员,他失业了,没活路了,只能去造反。
你看这事多讽刺。朱元璋设计的“免费”军队,因为内部腐化,战斗力归零。朝廷为了弥补,只能花钱招募新军。为了养活新军,又不得不向百姓加税。沉重的税负最终逼反了百姓,农民起义军和关外的清军两面夹击,生生把大明朝给拖垮了。
回头看,那套看似完美的卫所制,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。它把军人这个职业给固化了,磨灭了他们的血性,也给了腐败巨大的空间。一套僵化的制度,不管当初设计得多么精妙,终究是斗不过人性的贪婪和时代的变化。
朱元璋想给子孙后代造一个万年永固的铁饭碗,结果呢,这饭碗锈得太快,最后连锅都给砸了。说到底,天底下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制度,人心和时代,总是在变的。
辉煌优配-股票十倍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-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